作为国家测绘局向社会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的“总窗口”和基础地理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的国家级“主节点”,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一直以来肩负着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和数据分发服务等重任。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更是理所当然地承担了印制地震灾区卫星遥感影像图、行政区划图和大量系列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由于受震级高、破坏程度严重和灾区地质条件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地震灾区的救援工作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巨大挑战。如何及时、快速地将震区的地理信息图呈现给国家相关部委和一线的救援指挥人员,成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在地震发生后首先想到的事情。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专题应用部赵勇处长说,“地震发生当天傍晚,我们就在国家测绘局的统一部署下,开始紧急处理受灾地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然而,由于所需地图的量实在太多了,我们原有的打印设备效率上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必须引进具有更快打印速度、更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大幅面打印机产品,才能为抗震救灾提供有力的后援保障。”
与此同时,考虑到抗震救灾前线的特殊环境,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还必须提供便于携带,且兼备防水、防褪色等性能的地图,只有这样的地图才能有效避免被揉碎、进水、褪色等各种恶劣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地震灾区救援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