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媒体广告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真是遍地皆是,面对如此广告孩子们出口就是广告语,语文作业里出现“无痛人流”,更有专家分析这是“广告综合征”侵袭小儿郎,教育工作者呼吁广告制作者、审查者肩负起社会责任,净化广告环境。
确实我们的广告环境该治理治理了,再不治理就真有不可救药了,如同清政府吸食鸦片一样流毒甚广,再有一个林则徐也不可能堵住这股流毒了。
广告本来是告诉人们一件事情,是让人们去知道这个产品。可随着市场经济的而趋完善,企业通过广告的竞争更是如火如荼。真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户外室外广告三足鼎立的局面。本来通过广告宣传是一件好事情,一是带动了企业的发展,推销了自己的产品,更让顾客知道选什么产品最好,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有人不是说广告是一种亚文化吗?可见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当然商业广告的本性无法改变。对于一些内容健康、向上的广告,我们都还可以接受,但有些广告立意存在明显错误,内容与形式粗俗不堪,这种不良广告,对孩子的危害不容忽视。孩子们口里出来的词语都是广告语,如果这广告语都是健康的或者积极向上的,我们应该欢迎,更应该支持,可孩子们口里出来的广告都是一些下流或者不堪入目的广告语,你说这样的广告还能让我们放心吗?当幼儿园老师叫孩子过来上厕所,话音刚落5岁的孩子马上接话“尿频尿急尿等待”,听得老师哭笑不得。当老师拍着脑袋说“头疼”,孩子就又冒出一句“无痛人流,不疼!”
如今的孩子对于满口广告语,孩子们接收新鲜事物强,再加上父母一般不在身边,于是一打开电视,电视里乌七八糟的广告可以说是满天飞,真有点“椰风挡不住”的感觉。这样的结果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心里,更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残害,有专家人不是统计过吗?这样的广告时间短浅,画面变化快,对孩子注意力也是一种破坏。
那么我们如何减少广告对孩子的伤害呢?我想主要还是要从广告商自己抓起,对于广告的定位要高,要健康积极向上,更应该打出品牌,设计一些内容新颖,并能代表企业形象和产品特色,并不要用一些下流恶俗的语言来代替。商业广告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都应该考虑社会影响,这样才能获得双赢。
同时广告发布单位要做好广告的审查和监督工作,对于广告一定要做到播出刊登前的审查工作,决不能为了广告收入,让一些涉及孩子健康,黄色的广告进入各种媒体,更不能放置于大庭广众之下,如各地的裸露美女广告挂在了校园周边等等,对于这样的广告要来一个杀一个,决不能为了钱,而让这些流毒进入孩子的心灵。对于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如涉及性生理的医药广告,投放要控制在面向成人的载体,电视广告更应选择频道、播出时段等,尽量不要在少儿频道或者中午晚上黄金时间出现。
同时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广告的规范,对于导向错误的坚决予以取缔。文化工商有关部位更应该做好广告发布前和发布后的监督检查工作,同时要经常注意征求受众对于一些广告的反应,杜绝虎虚假广告的流入,更不能让一些流毒伤害孩子和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也不至于让郭得刚广告事件重演。
同时要多发布一些公益广告,由于广告片短小精悍,人们容易接受的特点,媒体不妨多拍摄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公益广告,如:
中央电视台的两个公益广告最受人们喜欢,一个是那个“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和“妈妈洗脚下”的两则公益广告。这样恶俗广告就不会侵蚀小儿郎,也不至于出现这种孩子满口的恶俗广告语,他们会多一份亲情、多一份理想、更多一份感恩。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