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新"与"旧"、"前沿"与"传统"的差异,并不在于绝对的优劣之分,而是它们所承载的"场"不同。在传媒领域,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所承载的"场"是市场动因、传播规律、媒体功能、媒体形式、传播效果及媒体影响力的合集,前后的差异往往因时间和空间的变迁而产生。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呈现出以下两个层面的不同:
一、诞生与成长的动因有不同
从中国乃至世界传媒的历史看,传统媒体本质上主要衍生自政治意识形态,随着数百年来的发展,它也逐渐与消费市场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生活中人们习惯用"宣传"一词来表述那个时代媒体的作用。传统媒体是先于消费者的生活而存在的,这也就决定了其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
而新媒体诞生与成长的动因却是来自于与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融合。它跟随人的生活轨迹发生,成长在人们的生活接触点上,进而形成有效的媒体网络。它是生活意识形态的衍生物,其传播方式不是自上而下,而是平行的传播。
传媒在信息传播链条上处于中间环节,它的两端连接着信源和受众两大市场群体。从市场结构的变迁来看,近20年的中国受众市场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商品快速细分后,受众也随之细分化,这意味着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信息接收方式发生结构性变化,随之联动地引发了链条另一端的信源群体的注意。
有传媒专家将这种变化称为"碎片化",更有专家研究了在碎片化背景下,人们新的生活形态对传媒的影响。受众群体和信源群体都需要更加符合自身特定需要的媒体,Mass Media(大众传媒)时代在市场飞速的变化中显然成为一个落伍者。新媒体正是在这样的市场契机中蓬勃地成长起来,分众正在打造的"生活圈媒体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媒体功能不同
传统媒体更多地是一个单项传输的播放器,并且是一个1:N的广度传播工具;而在生活形态碎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媒体则注重分众化、定制化、互动性的传播,媒体与受众生活发生紧密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的互动中得到快速发展。传统媒体所影响的往往是人们的价值观,而新媒体使传媒的这种影响力更宽泛、更深入到受众的需求中。分众传媒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它通过传播各类特征受众所需要的广告、商品信息,集中影响受众的品牌观念和消费观念。其实对于信源群体(例如广告主)来说,这种与受众需求紧密互动的方式对其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输出也是有益的。
我们一直认为未来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新媒体应该运用高技术充分提升媒体的表现能力。无论是表现形式不断翻新的网络广告,还是尚在探索中的手机广告媒介,高新技术的发展都在媒介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分众传媒的楼宇电视和卖场电视是一种数字化户外电视媒体,它把户外媒体影视化,把影视广告户外化,与灯箱、看板、海报等传统户外媒体相比更生动、更具打动力。
2、新媒体应该是一种分众型的媒体。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社会阶层日益分化,产品也呈现出根据消费者的不同特征而进行细分化的特点,因此市场需要有分众化的媒体来打造特定的受众族群,避免大量广告浪费在错误的人群中。
然而二十几年来,中国媒体一直处于大众化形态,市场对受众的区分性弱,致使在分众行销时代仍通过传统大众手法进行传播的广告有效性下降,更多的广告预算浪费在无效的人群中。分众传媒的楼宇电视直接瞄准中高收入人群,而卖场电视则锁定家庭消费品的主要决策者和购买者,精确地击中其目标受众,充分降低传播成本。
3、新媒体应该去选择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从而创造出一个特定的广告市场。传统电视是属于晚上、属于家庭的,为什么在注意力更加集中或亢奋的白天没有电视广告?一个人在白天的十多个小时中会出现在家庭以外的许多地点,为什么在这些地方也没有电视广告?
新媒体应该从人们的生活形态中去发现潜在的传播机会。分众传媒的楼宇电视围绕中高收入人群的生活轨迹,将电视广告嵌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而卖场电视则抓住卖场中购买者的决策行进时间,将终端机设于从进门上下扶梯到各类商品的货架、通道,再到收银口帐台,全程覆盖消费者的购买过程。
4、新媒体应该对受众构成强制性的收视。广告不被人看是事实,除非它就长在你的眼前,因此新媒体应该追求强制性,确保受众对广告的收视效果。分众楼宇电视的强制性一方面体现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在电梯口或电梯内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人们很难回避它的存在,加上等电梯滞留的时间极其无聊与乏味,只要有一点信息就会激活注意与兴趣,因此当处在比广告更无聊的时间与空间时,广告就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强制性还表现在它的不可选择性,受众回到家里面对的可能是几十个完全不同的频道,而在写字楼里只能面对联播网一个频道,这样,广告的收视机率和记忆率就能提高很多。
从最初的楼宇电视,到后来的卖场电视,再到后来的电梯海报,以及现在开始进入的手机广告,分众正是沿着这四个原则来开发和打造新媒体。同时,分众所致力打造的新媒体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没有内容的单纯性媒体。因为单纯性的广告媒体将可能成为极具商业影响力的媒体,这一影响力优势在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时代可能将更加突显。传统媒体基本上都是内容媒体,人们走进媒体的动机是为了走进内容,而不是走进广告。广告对于媒体存在的必需性,在受众眼里却是无价值的,或至多是可有可无的。
因此,在电视内容中插播广告,大多数的社会受众会因为反感而转换频道。此举表明频道增多造成收视的不确定性和广告接触的可回避性都在增加,加上正在到来的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不仅带来了海量的内容,同时还可能对广告进行屏蔽;而分众传媒的商业影响力正是来自于无内容的特性。
分众认定的一个事实是:人们是需要广告的,但人们不需要那些在他们非期待的内容时间里出现广告,他们更反感那些形似内容实为广告的节目安排。传播的有效性源于语境,分众的广告语境是单纯、准确的,也是商业影响力产生的基础。以单纯性的商业媒体为定位,以广告为内容载体,这也是分众最有价值的媒体创新。
推动中国媒体环境变革的还有一股很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广告主的思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前广告主是以媒体为中心来思考问题,把一定的预算分配在不同媒体上,这种分配模式就是以媒体为本位的导向,而现在,尤其是200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广告主从目标受众出发来思考问题,他们着力思考的问题是:产品的目标受众是谁?这些目标受众的生活形态如何?在他们的生活形态中会产生怎样的生活接触点?在这些生活接触点上,有哪些有效的沟通方式、沟通渠道和沟通内容?
广告主思维的变化与新媒体本身的发展相呼应,我们已经逐渐看到新媒体环境中广告投放的新特点:
1、空前重视对产品目标受众的划分,并制定与之相配合的广告投放策略和广告创意。
2、广告与其他营销手段紧密配合,线下的广告投放得到更多的重视,例如广告主对终端营销过程中的广告运用愈加关注。
3、广告投放策略中更重视媒体的组合投放和创新性投放。
4、超长期的投放减少,集中性的短期投放增多;换言之,广告投放的节奏多样化、复杂化。
信息时代,受众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及这些关系的互动途径不断变化,新兴媒体正是遵循着这些关系产生、发展起来的。2006年,随着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生活形态、受众关系的成熟化、稳定化,新兴媒体将获得更大的增长。分众传媒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基本上全覆盖都市最主流消费人群的分众化传播平台,目前每天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覆盖了一亿多都市主流消费者,逐渐成为都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中国都市最具商业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平台之一.
链接:分众传媒征战新媒体之途
分众传媒(Focus Media),中国"生活圈媒体群"的创建者,是面向特定的受众族群的媒体,旗下拥有中国商务楼宇联播网、中国领袖人士联播网、中国时尚人士联播网、中国商旅人士联播网、中国医药联播网、中国便利店联播网、中国卖场联播网、中国公寓电梯联播网(框架平面媒体)、户外大型LED彩屏网络、商务直效图书阅览媒体以及在建的手机广告网络等多个针对特征受众、并可以相互有机整合的媒体网络。
2003年,分众传媒首创中国户外视频广告联播网络。
2005年7月,分众传媒成功登陆美国NASDAQ,成为海外上市的中国纯广告传媒第一股,创造了当时的IPO纪录;截至2006年5月,市值超过30亿美元,是纳斯达克中国上市公司龙头股。
2006年1月,分众传媒合并聚众传媒(Target Media),在楼宇视频广告市场的份额提升至约98%。
2004年底,分众传媒全面推出中国卖场电视联播网,填补了国内终端媒体的空缺。目前,分众传媒所经营的户外视频联播网已经覆盖约百个城市、10万个终端场所,日覆盖上亿主流消费人群。
2005年10月,分众传媒收购框架媒介(Framedia),进入社区平面媒体领域,拥有约13万个平面广告位。
2006年3月,分众传媒全资收购北京凯威点告公司,开始建设手机媒体网络。
2006年4月底,分众传媒正式推出户外LED彩屏媒体,覆盖都市中心商务区的行进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