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广义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以及目前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其中,报刊、电视、广播与互联网是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传媒业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和基础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传媒的信源(即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文化、人文特征,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将传媒业归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交叉的一个边缘性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广播、电视,我国传媒业改革的力度与深度都是以往任何年代所不可比拟的。国内四大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的发展非常迅速。各类报纸、杂志的种类繁多,发行量迅速扩大。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数量也增长很快,受众人数急剧上升。据最新统计数据,2002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029种,平均每个期刊每期发行量为2万份左右,报纸2137种 ,平均每份报纸每期发行量为9万份左右。电视节目套数2058套(同期美国只有850个频道),电视人口覆盖率达 92%,电视受众11亿多;广播节目套数1933套,人口覆盖率为90%以上;户外广告媒体数量更是超过140多万个。据 2004年1月15日CNNIC发布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宏观上各项数据均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到2003年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了795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089万台,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27216M,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34万和59.6万。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广、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正在以超出人们想象的深度和广度迅速的发展。
这组数字说明,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由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组成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信息网。作为这些媒体的主要收入的广告收入也有大幅度的提高,2002年,大众媒介的广告经营实现了21 世纪以来的全面快速增长。各类媒介广告增长率均接近或超过20%。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231.03亿元,增长28.8%,占营业总额的25.58%;报纸广告营业额达到188.48亿元,增长19.52%,占总营业额的20.87%;广播广告营业额达到21.90亿元,增长19.80%,占营业总额的2.42%;杂志广告营业额达到15.21亿元,增长28.25%,占营业总额的1.68%。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传媒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媒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并正在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从发展的角度看,传媒产业将是经济效益显著并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整个传媒市场的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喻国明,2002)。从1998年起,我国传媒业已经连续三年保持了 25%的增长速度,利税总额已超过烟草业,成为国家第四支柱产业。但是,我国的传媒文化产业与国外传媒产业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中国中央电视台2000年广告营业收入约50亿元人民币,而AOL(美国在线)一年的收入是400亿美元;1999年中国电视出口营业额是1000万美元左右,仅相当于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发行收入的1/200 。
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有效需求不足,买方市场开始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给作为传媒业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告和信息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音响、电脑等逐渐普及,对影视音像等文化信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传媒产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依托媒体发展广告代理、发行,影视节目制作,信息传播服务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业机会。首先,从我国传媒文化产业现状来看,我国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低,但经济增长速度快而且平稳,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的传媒文化产业从1998年起,利税总额就超过烟草业成为国家第四支柱产业。随着改革的深入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一个巨大的大众传媒文化产业市场正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其次,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电视、计算机、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些传媒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知识结构的丰富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空间上的远程教育、时间上的终身教育在技术上已经实现。因此,大众传媒文化产业也就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