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编剧不是考虑人物性格塑造,而是考虑怎么在电影中塞进更多的广告。”这是所有好莱坞编剧经常挂在嘴边的抱怨。比起好莱坞编剧,冯小刚毫不逊色,除了宝马汽车,惠普笔记本电脑、佳能数码摄像机和便携打印机、诺基亚手机、长城润滑油、《北京晨报》……各种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广告在《天下无贼》中的戏份已经超过了主演刘德华和刘若英。
在电影营销中,这类手法通常有一个正式的名称“电影隐性广告”,而商家则将之称为“植入式营销”。不同的称呼其实都在讲同一件事情。通俗地说,如果你看过一部电影之后说“007戴‘欧米茄’手表可真帅”,或者“奥迪跑车实在是太漂亮了”,那你就已经无意中成了电影隐性广告的受众了。
最早的有据可查的电影隐性广告出现在1951年的《非洲皇后号》上,在其中明显出现了戈登杜松子酒的商标。而历史上最有名的电影隐性广告是在《外星人》中,主人公用一种叫“里斯”(Reeses Pieces)的巧克力豆把外星人吸引到屋子里来。《外星人》是一个里程碑,之后美国电影中的隐性广告就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受到观众和业内人士的重视,广告手段也日见翻新。
一般说,特写镜头是电影隐性广告最喜欢“栖身”的地方。当影片中的主人公和某赞助公司的产品同时出现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个超过一秒的特写镜头。《天下无贼》将这一招数发挥到极致:影片开头,刘若英色诱傅彪,刘德华微笑着端着DV缓缓走近,镜头一直停留在DV屏幕——的LOGO上;在寺庙中,刘德华偷了一大袋子手机,他拉开旅行袋,特写镜头:每一个都是诺基亚;甚至在影片结尾,刘德华为保护傻根的6万元死在火车夹层中,镜头也不忘缓缓地从刘德华的脸转到身旁的手机上。
产品名称直接出现在影片的台词中,也是常见的电影隐性广告手段之一,《阿甘正传》里有一句经典台词:“见美国总统最美的几件事之一是可以足喝‘彭泉’牌饮料。”有时候,电影中甚至会出现真正的产品广告。比如在《少数派报告》的开头,街头的大屏幕上就完整地播放完了一段“凌志”广告。《天下无贼》里实在没有什么情节能够让刘德华像《我,机器人》里的威尔·史密斯一样大声地说:“我只穿2004年产的匡威鞋”,就只好让刘德华逼着傅彪写了一个宝马转让书,大声地把“宝马汽车”念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