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情节才刚刚进入高潮,主人公的命运还不得而知,这一本书就完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今的畅销书“身上”。究其原因,这些图书都是分册出版,读者要在几个月之后买到下册,才能知晓故事的最终结局。图书分册出版,是为了噱头、为了谋利还是一种崭新的营销手段?
分册出版成潮流
近一段时间来出版业把畅销书分册出版的做法,最近终于“撞”了“车”:海岩讲述一对舞蹈演员爱情故事的新作《舞者》在6月1日出版了“火卷”,下册“冰卷”却在近日才出版;韩寒的新作《光荣日》7月1日出版“第一季”,第二、三季何时问世是未知数。就在今年4月,几年未出版长篇小说的女作家毕淑敏的新作《女心理师》的上、下册相隔了近一个月才先后出版。
近一两年,出版界开始流行出书先出上册,过一段时间再出下册的做法。“始作俑者”是余华的《兄弟》,2005年,余华的《兄弟》上部因要赶上海书展,在下部未写完的情况下提前出版,引发热销。时隔7个月后,《兄弟》(下)才姗姗而来。2006年,《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易中天在8月推出《品三国》的上部,直到今年4月,这本书的下部才与读者见面。今年2月,《六小龄童品西游》也“跟风”先推出上册,而下部出版时间至少还要再等上几个月。
出版社各有理由
从上述现象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分册出版的图书都是受到读者关注的热点图书。出版社把它们“拆分上市”,是为了制造噱头博取眼球,还是最大限度地谋取利益?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表示,《兄弟》的分册创举完全是一次“阴差阳错”:余华先写出了《兄弟》的18万字,而后才完成27万字的下册,出版社分期出版完全是被动的,并非事先策划。而据了解,毕淑敏的《女心理师》是成稿后完整交给出版社的,那为何还要拆分出版?重庆出版社的该书责编刘玉浦解释说,因为毕淑敏的这部小说太厚,有50万字,读者阅读起来会很不方便。现在推出的上册22万字,下册为28万字,上下册的间隔时间只有半个月。“跟我们合作多年的印刷厂因为活多、纸张紧张,短时间内无法同时把上下册同时印出。所以我们先印出上册发给全国市场,同时,在重庆书市举行前,推出这本书的完整本。”而《品三国》当初先出上册是尊重易中天本人的意思,为了和电视台的播出节奏合拍。海岩的《舞者》则是因为“火卷”和“冰卷”风格差异太大,所以分两卷出版。至于《六小龄童品西游》的分册出版也是不得已,六小龄童的书还没写完,出版社担心其他出版社捷足先登抢这个选题,就先出版上册占得市场先机。
“双刃剑”应悠着使
畅销书分册出版,读者是否认可?记者就此话题在新华书店采访了几位读者。读者尚先生表示,像《品三国》这样的讲座式读物,分开阅读影响不是很大;而像《兄弟》、《女心理师》这样的长篇小说,分开出版就很“抻”人了,这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会减少很多阅读快感,他本人不太喜欢。女大学生小魏则表示,《兄弟》(上)很薄,不到20元钱,却很有力度,她读的时候哭了;《兄弟》(下)很厚,感觉却不如(上)精彩,读完了有点失望。海岩的小说情节环环相扣,她从来都是一口气读完,如果《舞者》是本“半截书”,她宁可等出齐了再买。还有读者提出,图书分册出版有变相圈钱的嫌疑:一本书上下册总价四五十元,如果整本出可能很多人就望而却步了;而分册出,单本定价一般在20元上下,读者容易掏钱,买了之后还要“被迫”购买下册,似乎是在“诱导”下进行的消费行为。
一位书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图书分册出版确实已成为拉长图书销售周期的一种有效手段。比如余华的《兄弟》(上)卖了40万册,而《兄弟》(下)推出后不仅卖了40多万册,还带动《兄弟》(上)又卖了20万册。但另一方面,分册出版未必用在哪里都是良药:“除非对上部十分有信心,否则反而影响了下册的销售。”
读者的阅读、购买欲望都是有“保存期限”的,拉长了出版周期,一旦过了读者的兴趣点,反而弄巧成拙。一切营销手段都是辅助,最关键的还是图书内容本身,以及根据内容设计合适的营销方式。
专家指出,现在的读者阅读兴趣转移很快,阅读方式也日益“浅层化”。一部书有抓人的内容,搭配正当其时的出版时机,才可能创造出理想的销售成果。不然,很容易被分册出版这柄“双刃剑”割伤自己。